激励之谜:奖金阻碍了创造性?

2023-08-30

口述/Daniel Pink 编译/同人宗

【按:最近我们在文献研究过程中发现,差不多15年前,美国事业分析师Dan Pink在其演讲“激励之谜”(The Puzzle of Motivation)中,提出了“机械工作 VS 创造性工作”的两分法,其基本观点与我们浩富同人提出的“二元管理法”相通。现将Dan Pink的演讲节录译编于此。读者阅读时要留意,正如我们的组织治理思想中强调系统要“可变”,要“留活口”以保持“可扩展性”,演讲者也明确地说他的这些思考是适用于“创造性工作”的,在实践中不要简单化地、一股脑儿地照搬——《易友》编者】

 

惊!没奖金的人群做得更快

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Sam Giucksberg进行了一个实验,这实验让我们看见“动机的力量”。

实验参与者的任务是解决一个问题:将蜡烛粘在墙上,不要让蜡滴在桌子上。他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群人,他说:“我只是想取个平均值,看一般人需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他给另一群人提供奖励,说:“如果你是前25%最快解决问题的人,就能拿到5块钱,如果你是今日所有人里解答最快的,你就有20美元。”(由于年代问题,换算一下钱其实不少。)

结果:有奖金的小组,平均所用时间比没奖金的小组慢了整整三分半钟。

这不科学!对吗?如果你想要人们做得更好,你便给他们奖赏,对吗?

但实验显示的结果是:在许多任务中,外部奖励不仅没起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反效果。

有趣的事情是,这个实验不是误差,它被一再重复。

这是在社会科学中一项最有力的发现,同时也往往被人们忽略。

机械工作 VS 创造性工作

至今为止,我们在企业的管理机制——如何激励人心,如何最大化运用人力资源,全是以外部激励因素作为基础(打手心、给块糖),对许多20世纪的工作来说是可行的,但面对21世纪的工作,这些机械化的、奖罚分明的作法,已经不管用了。有时,它更会带来反向效果。

当我们面对的工作是范围狭窄、能清楚见到目标、只需要向前直冲时,奖励便非常有效。但在真正需要思考的任务中,你不能只看眼前那一小块地方,你需要四处找寻答案。这时,奖励反而令我们眼光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美联社从201410月开始使用机器人撰写新闻,但是机器人并没有抢了新闻工作者的“饭碗”。“相反”——就像媒体评论的那样——“他们解放了作者,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撰写更具有深度的文章”。

“更具有深度的文章”才是企业员工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拳头产品”。

外在激励与内在动机

有一家叫Atlassian的澳大利亚的软件公司,每年中都有几次,他们会跟公司里的软件工程师说:“接下来的24个小时,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和你每天的工作无关,随便你要做什么都行。”

这些工程师便利用这些时间,写出一套有趣的编程,包装这些想法,在那天的最后,对整个公司介绍他的发明。他们叫这为“联邦快递日”,因为你必须在隔夜交出你的作品。

这个想法很聪明。在高度自主的一日中,他们做出了很多软件编程的革新。

谷歌把这个想法发扬光大——工程师可以用五分之一的时间,做所有他们想做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的分配他们的时间、工作、组员和做法。完全的自主权。诚如大家所知,在谷歌,常规年份中,有一半的新产品都来自这“五分之一时间”,如GmailOrkutGoogle News,等等。

在维基百科诞生几年之前,微软就创建了一个在线百科,叫EnCarta,他们雇佣了专业人士编写,并有高薪经理监督。但维基百科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完全靠兴趣。没人拿一分钱。那个时候,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问一个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这两种模式针锋相对地竞争,他都不会预测维基百科会赢。(但事实上,最后是微软的EnCarta消失了)。

好消息是研究激励的科学家们已经给了我们新的路径。在我心里,这种新的企业运转系统围绕着三个元素演化:

自主感(Autonomy):生活方向自主的冲动;

掌控感(Mastery):掌控某种有意义的东西的欲望;

使命感(Purpose):做超越自我的事情的向往。

21世纪的激励也许能够改变世界

让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20世纪式的奖励,那些我们认为是企业的天然部分的激励工具,仍然有用,但仅在令人惊讶地狭窄的地带有用。

第二,那些也许在那时是奖励的东西,经常会毁坏创造力。

第三,高绩效的秘密不是奖惩,而是那些看不见的内在驱动力。

如果我们把激励的思维带入21世纪,抛弃那种懒惰的、危险的“胡萝卜加大棒”意识形态,我们能够增强企业,解决很多需要创造性的问题,并且,也许,我们可以改变世界。

(来源:T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