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先生的遗产

2024-04-03

/曹中勋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百年之后无疑留下了大笔遗产。但我要谈的并不是你认为的那种遗产。

宗先生的企业并不是最大的,甚至在今天也不是顶流的,他也没有到处演讲,把自己描绘成管理大师,自媒体上叫卖的管理课程中也很少引用他的管理金句。但他身后的哀荣,是现象级的。至少自改开以来,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哪位企业家能够望其项背。

一个做企业的人,一个“资本家”,能够有这样的哀荣,我想,宗先生泉下有知,会感到欣慰。

在讨论他的遗产之前,我还得粗略地啰嗦几句网络上纷纷扬扬的事情。

农夫山泉是不是完全地躺枪,我不得而知。但因为特别喜欢一个人,所以就特别不喜欢这个人的对手,这也是一般人的常情,是不需要缘由的,并不一定是对手真有不赦之过。真能做到尊敬对手,说一句“那不过是各为其主”,然后一笑了之,是很难的。

又因为特别不喜欢一个人,便会吹毛求疵,百般挑剔,也是一般人的常情。如果这个人在德性上有些许瑕疵,就会被放大很多倍;如果这个人有与常人的合理期待不相符之处,就会引起极度厌恶感。厌恶感是一种情感,不是法律上的判断,所以用“权利”这一概念,很难消弥。

比如移民这件事,在法律上是权利,但一般人的情感,会期待“达则兼济天下”,你在这里发达了,就躲远远地只顾自己享福去了,很难不招人白眼。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发达了,就早早地分家出去单过,虽然那完全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发达的,分家也是你的权利,那也很难不遭家人的白眼。推而广之,就不难理解人们的情绪。这种情绪,在钟先生之前,已经有一位房地产界的人体验过。只是没有一位类似于宗先生这样的人衬托,所以人们的反映没有这次这么强烈罢了。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那是人家的权利。“达则兼济天下”这样一种高水平的德性,我们不能强加于人,不能用这么高的水准去绑架那些并不期待身后哀荣的人。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强迫别人不要去因此特别喜欢那些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好的人。

移民是属于人们情感中负面清单上的东西。没有负面清单上的东西不足以给宗先生带来哀荣。给宗先生带来哀荣的东西,根据纷纷扬扬的消息看,应该是善待员工。其中,最为典型的细节是“不开除40岁以上的员工”。

“不开除40岁以上的员工”这个细节,作为一个有二十余年担任跨国公司高级管理经验、近几年又专攻组织治理的律师和顾问,我想稍微纠缠一下。

我不知道宗先生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管理承诺。如果是,我并不建议做企业的人学着去做这样的管理承诺。无论40岁以上的人,还是40岁以下的人,凡是人群,水平都会参差不齐,就会有自我评价远高于实际水平、索求高于贡献的人存在。如果工作普通,却要求与优秀的人取一样的报酬,达不到目的便“假摔”,那还要不要保留?我想即使是在宗先生那儿,答案也不会不一样。

但凡做企业,一定有赏有罚。没有罚,则赏亦无恩。赏罚不明,必然会养成一群老爷兵。企业无法赢利,又如何去为那些40岁以上、竞争能力又不充足的人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机会、发放可以养家糊口的薪水呢?我们在给客户辅导实施组织治理技术的时候,经常强调这样的理念。

所以,“不开除40岁以上的员工”,这个论断,一定是有很多附加条件的。否则,就一定只是人们为了表达情感而讲的一个神话而已。

但是,宗先生善待员工,应该是勿庸置疑的。他也没有移民。不然,不会有这样的身后哀荣。

这就到了我想说的遗产。

一个做企业的人,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以“成功企业家”的身份盖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特征是什么呢?有很多,但企业的规模、演讲的听众数量,与身后的哀荣相比,都不算什么。

在解决了养家糊口的问题之后,做企业,是做事功的一种途径。事功,并不表现在企业的规模和演讲的听众数量上,而表现在对社会的助益之规模和久远上。归根结底,这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讲的“敬天爱人”的德性表现。

宗先生身后的哀荣,相信多多少少地已经让更多做企业的人理解这一点。

人生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宗先生以其事迹,在做企业的人如何立功立德方面,给出了一个样板。

这是宗先生最好的遗产。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